如果从絮凝作用的机理来说,凡是能降低已分散的固体微粒间的能障,或者在固体微粒之间发生桥连作用而使固体微粒发生迅速凝结或絮凝的化学药剂,都可以称为絮凝剂。四羟甲基硫酸磷杀菌剂可以和部分絮凝剂共同使用。絮凝与混凝作用的理论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其作用过程不仅取决于不同的分散介质,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絮凝剂的种类、浓度等,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被分散或被絮凝的固体粒子大小和它们的表面性质,其中固体微粒的双电层的形成就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1,固体微粒的双电层结构
工业水中的悬浮物或固体微粒通常呈现胶体状态分布,这些固体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可以吸附液体介质中的正离子或负离子或极性分子等,使固液两相界面上的电荷呈不平衡分布,在界面两边产生电位差,这就是固体微粒的双电层现象。形成双电层结构的固体微粒的整个胶体结构就称为胶团,整个胶团是电中性的。胶团中心是带有电荷的固体微粒本身,常称为胶核。胶核所带电荷的符号就是胶体所带电荷的符号。憎水胶体的胶核和它所吸附的离子层厚度的相对尺寸和用展开法来表示整个胶团所吸附的离子分布情况。一般的粒土、细菌等是带负电荷的胶体,而Fe(OH)3,AI(OH)3等微晶体是带正电荷的胶体。如按胶体颗粒对水的亲和状态来分,又可分成亲水胶体颗粒和憎水胶体颗粒两类,但也有某些胶体颗粒介于这两类之间。一般胶粒总是有选择地吸附与它组成相类似的离子,形成上述的双电层。
2,固液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假设分散的固体微粒间存在一种排斥和吸引位能的平衡,排斥作用是由于带同种电荷的胶体颗粒的双电层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或者由于粒子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吸引作用则主要是范德华力所引起的。由此可知,为了使固体微粒均匀稳定地分散,固体微粒间的相互斥力必须克服引力;反之为了使已分散的固体微粒迅速地聚集,固体微粒间的相互引力必须克服相互的斥力。固体微粒间相互作用的总位能等于吸引位能U和排斥位能UR之和。吸引位能U和排斥位能U都是固体微粒间距离的函数。当固体微粒间的距离很近大于*个极值时,由于范德华力占优势,合力为吸引力,固体微粒彼此相互吸引;当距离逐渐增大时,则静电斥力逐渐占优势,合力为排斥力,固体微粒彼此相互排斥。胶体颗粒H相互接近,必须克服Born斥能势垒才会发生聚集。